文/張雅筑

日本腦炎是一種經蚊子媒介傳染的病毒性疾病,大部分的亞洲地區都是流行區域,是一種人畜共通疾病。主要的病媒蚊包括三斑家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與環紋家蚊(Culex annulus)。

三斑家蚊是最重要的病媒蚊,主要孳生於水田、水窟、灌溉溝渠處,其習性為屋外棲息,偶有發現於住宅內;吸血高峰期為黃昏時,及黎明時分。在流行期間,儘量避免於病媒蚊活動的高峰期在孳生地點附近活動,或應穿著長袖長褲、塗抹防蚊液,以避免蚊蟲叮咬,也可降低感染的風險。

台灣地區在6到9月蚊群密度達到最高峰,也最容易出現流行。

日本腦炎的病人在感染病毒後,大約經過5至15天的潛伏期,初期症狀類似感冒,有發燒、頭痛、煩躁不安、流鼻水、咳嗽、噁心、嘔吐、食慾不振、腹痛、感覺異常等症狀,很容易因誤診而延誤治療,接著病情開始惡化,病人在2至3天內出現言語不順、運動障礙、腦膜刺激、意識不清、痙攣(尤其是小孩)、肌肉僵硬、步履蹣跚、不隨意性運動、深腱反射過度或低下,和病理性反射現象。超過75%的小孩病人會抽筋,相反地,大人常有頭痛症狀。

罹患日本腦炎的病人中,5至30%會死亡,有些病人是在猛爆病程進行幾天後即死亡,也有在持續昏迷後才死亡。小於10歲的病兒較容易死亡,若倖存,也更容易有神經後遺症,整體而言,約有3分之1存活者會遺留嚴重的神經症狀。主要的後遺症包括記憶喪失、認知缺陷、行為障礙、痙攣、無力或麻痺、肢體張力不正常和不協調等。

預防日本腦炎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種日本腦炎疫苗,接種時間集中在每年3月到5月間。為達到最好的免疫效果,幼兒須完成3劑的疫苗接種,滿15個月接種一劑,隔2週接種第二劑,隔年再追加一劑。另外國小一年級也可再追加接種一劑。

限定在3到5月接種的原因,是因為以往日本腦炎都是在6月以後才會出現病例,在流行期來到以前接種疫苗,可以使得接種者在流行期剛好有高量的抗體保護。

疫苗接種以後的反應包括,局部的紅腫、硬塊與疼痛,全身的發燒、頭痛與倦怠感,這些反應的發生率都不超過10%,而在2至3天之內消失。

另外,這種疫苗有時會引起一些過敏反應,包括蕁麻疹、多形性紅斑等。(作者為柳營奇美醫院藥師)

2008331 (自由時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puu 的頭像
    opuu

    粉紅桔梗

    opu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