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翁雯柔樂觀抗癌,因為化療導致臉部腫胖的她,還將自己瓜子臉照片(左)與治療後近照(右)擺在一起,安慰自己玻尿酸在她臉上「找不到立足之地」!
圖/翻拍自翁雯柔部落格

去年初診斷為肺腺癌第四期的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翁雯柔,歷經一年多堅強地抗癌過程,可惜過不了年關,春節前先走一步,於二月十日過世。

翁雯柔素有「美女醫師」之稱,不僅門診有許多「死忠」患者,還出書、寫文章、上節目分享美麗秘訣,工作、母職外,同時進修博士班。去年春節前,她久咳不癒、身體痠痛,檢查才發現罹患肺腺癌第四期。

一發現就已是癌末,即使身為醫師,五十五年次的翁雯柔也曾害怕驚慌,但她很快打起精神抗癌。去年二月,她在接受第二次化療前,還寫信給熟識的記者,「一開始害怕驚慌,到現在已欣然接受,並且準備長期抗戰中」。

翁雯柔也在部落格中透露她的抗癌心情,即使化療副作用嚴重,治療後腫瘤指標不樂觀,她也從未放棄。

她一次次寫到,每次快要沒信心時:「我一定要記得,我還能呼吸」。因為化療導致瓜子臉變圓臉,她的部落格還將治療前後照片擺在一起,說自己過去臉太瘦,得靠玻尿酸才能顯得豐腴,現在玻尿酸在她臉上「找不到立足之地」,其他人要像她一樣,還得花錢呢!

身為醫師,翁雯柔完全了解治療可能「無效」或出現「例外」,部落格上最後一篇她親手執筆的文章發表於去年六月,她寫著:「今天醫師通知我,我的腦膜有瀰漫性的癌細胞轉移。我很想大哭,因為我是醫生,我知道這句話的意義。可是媽媽在我身旁…我還是努力的保持勇敢。」

「我覺得自己踩到地雷了,雖然知道人各有命,我祈求能夠度過這個難關!因為我還有放不下的……」直到最後,翁雯柔仍努力運動、做操、念佛經,把握與兒子相處的機會,努力到最後一天。

對於翁雯柔辭世,在她的部落格裡,友人引用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為早逝的她寫下註解。

【2010/02/24 聯合報】

=======================================================================

原文刊登於【2000-01-04/聯合報/36版/】

一個多愁善感的醫師,由於見不得病人、家屬生離死別的畫面,選擇了皮膚科行醫,誰知……

或許等看盡人生醫師向病人家屬使了個眼色,轉身離開病床來到病房外,幾個人默默地跟在他身後,短短幾秒鐘,那沈沈的死寂,卻像有幾個世紀之久。

「肝臟超音波和抽血檢查,都證實妳先生得了肝癌。目前又併發了食道靜脈破裂,所以才會吐血……」醫師的話還沒講完,病人家屬急切地拉住他的衣服,語帶哽咽 地說:「醫師,求求你一定要救他,他還不到五十歲,我們的小孩都還小,你一定要救他,花多少錢都沒關係,求求你一定要救他……」一旁我的眼淚,就在此時不 聽使喚地滴在自己的白袍上……


這的確是我始料未及的事,當初還在醫學院念書時,一直以為自己會選擇小兒科或內科,做為自己奉獻終身的職業,沒想到當過實習醫師,真槍實彈地接觸了病人後,卻選擇了皮膚科。原因說來,實在是因為我的淚腺太發達了。

當實習醫師時,每當主治醫師查房,遇到需要和絕症患者的家屬解釋病情時,我總是在家屬還一片錯愕時,就比他們先紅了眼眶,自己覺得好生尷尬,又怕被病人家屬或主治醫師發現,只好「低著頭」假裝很認真地翻閱病歷。

如果不幸地,家屬開始慟哭,我又要花好大的力氣命令眼淚只准在眼眶中打轉,不准掉下來。雖然事實上,熙來攘往的人群中,沒有人會注意到一個眼眶紅紅的小實習醫師,但是那沈重的感覺,卻總是縈繞心頭,久久揮之不去。

這樣的日子憋得我很痛苦,因此畢業選填志願時,我毅然選擇了皮膚科這個一樣濟世救人,卻又比較少有生離死別的科。

以前都聽說「皮膚科」,字「優雅清閒」,別號「涼涼科」。可是在這所號稱全國最大的醫學中心裡,我的字典中怎麼也找不到「涼涼」二字。

不知為何,我在皮膚科一直是績效組中的超級吸塵器,輪到我照顧病房,住院病人數就會像利多的績優股一般,日日漲停板;只要值班表上出現我的名字,通宵急診的病人就特別多,除了體力上的繁忙外,皮膚科更是殘忍地挑戰人腦的極限。

皮膚病名是所有醫學領域中公認最難背的。舉個例子,有個病就叫作「Pityriasis Lichenoides et Varioliformis Acuta」。夠酷吧,活生生地用了四十個字母。也是在進了皮膚科以後,我才了解到我的「硬碟」容積實在太小了,在無法增加「記憶體」的情形下,只好刪除 一些檔案,來應付那六本疊起來超過兩尺的皮膚科聖經。

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小心刪到了那些重要的檔案,此後除了照顧病人和鑽研學問的嚴謹外,我的日常生活,就像鬆掉的螺絲釘一般,老是丟三落四。

忘了帶鑰匙,爬窗進宿舍還被警衛發現;到醫院上班,才發現自己穿著拖鞋;在餐廳吃完了自助餐,才赫然想到媽媽幫我帶的飯盒,不到十五分鐘前才放進微波爐;正在慶幸自己值班居然一整晚都反常地風平浪靜,原來是看錯班表值錯班。

遺失物品更是家常便飯。就在我丟掉了成打的原子筆和無數的錢包、鑰匙串、便當盒、雨傘、外套……後,考皮膚專科醫師的前一個月,我被男朋友丟掉了,而在「內憂外患」不斷的總醫師期間,我把自己丟掉了。

接下來申請到國外的醫學院,負笈遙遠的波士頓,繼續研究員的訓練。是年秋天的一個黃昏,我感動在如黃金烈焰般燦爛的夕陽和滿山遍野的楓紅中,突然熱淚如泉湧,時差十二個小時,遠在地球另一端的台灣卻在此時鮮明了起來。

這五年穿梭於同事、病人和教科書字裡行間的日子,在我腦中像走馬燈一般地不斷快轉,當下決心把這段笑語和淚水交織而成的行醫歲月記錄下來,為著什麼都不剩的自己留下些註腳。

結束了五年住院醫師和研究員的訓練,我開始了主治醫師的生涯。說來慚愧,未來以為選擇了皮膚科,就可以免除我傷感、落淚的機會,誰知卻事與願違。

當憂心忡忡的媽媽,隨著因治療而嚎哭的小孩落淚時;當深情的丈夫,握著因藥物副作用,造成落髮肥胖而幾度自殺的乾癬妻子的手,跟她打氣時;當患有水俣病的 老婆婆,孤獨地躺在病床上,意圖絕食自殺時;當因為嚴重藥物過敏,造成全身脫皮的患者,其家屬跪在地上對我說:「醫師,求求妳一定要盡力救他……」我仍是 不爭氣地熱淚盈眶,久久不能自已。

或許再多過幾個五年,看盡更多人生百態的我,才能漸漸地超然,不再受患者的情緒影響吧!只是這個時有歡笑,時有淚水的五年,卻肯定是我踏入醫學殿堂後,最難忘的五年!

【2010/02/24 聯合報】

======================================================================

肺癌年輕化 女患者增多
【元氣周報/記者孟祥傑/報導】


誰說不吸菸就不會得肺癌?副總統蕭萬長罹患肺腺癌切除左下肺葉、「帽子歌后」鳳飛飛的先生趙宏琦日前因肺腺癌病逝,兩人都不吸菸,卻都罹患 肺癌,台北縣立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吳茲端指出,二手菸、空氣中的致癌因子(例如廚房油煙)及基因等,都是導致非吸菸者罹患肺癌的可能因素。


一天一包菸 罹癌率多10倍

吳茲端說,國內外所有醫學研究均證實,吸菸者罹患肺癌的機率遠高於非吸菸者,每天1包菸的癮君子,罹患肺癌的機率高於非吸菸者6到10倍;且菸齡20年的癮君子即使戒菸達20年,得肺癌的機率仍是非吸菸者2倍以上。

非吸菸者3大致癌因子

1.二手菸

非吸菸者為何還會得肺癌?吳茲端指出,若非吸菸者長期處在二手菸的環境裡,等於自己也直接吸菸。

2.油煙

家中廚房未裝抽油煙機,每天都在滿室油煙中烹飪,罹癌機率也會隨之提高。

3.基因

吳茲端表示,近年來一些東亞醫學研究指出,台灣、中國東南沿海、港澳、新加坡等地區,有極高比率的非吸菸者罹患肺癌,可能與華人遺傳基因有關,但究竟是何種基因還需進一步實證研究。

種類非小細胞肺癌為大宗

肺癌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以罹患非小細胞肺癌為大宗,包括肺腺癌、上皮細胞癌與大細胞癌,且不論吸菸或非吸菸者,絕大多數都是罹患肺腺癌。

症狀不明顯 發現多已末期

吳茲端表示,極高比率的肺癌患者發現罹癌時都已是末期,主要是肺癌早期症狀並不明顯,若肺中長了1到3公分的腫瘤,未壓迫到支氣管、未出現持續咳嗽症狀,幾乎很難發現,副總統蕭萬長直到肺腺癌第3期才發現,就是一例。

檢查電腦斷層 準確度較高

吳茲端說,目前較常用的診斷方法,以電腦斷層掃描的準確度最高,且分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與高階64切電腦斷層掃描。

電腦斷層:可發現只有0.1公分的腫瘤,不過因偽陽性高,發現小陰影時不必緊張,0.5公分以下只要每年追蹤即可;超過0.5公分、小於1公分要每3個月積極追蹤。

正子攝影:目前醫界也有人使用正子攝影或核磁共振攝影檢查,吳茲端認為,正子攝影常不易區分是良性或惡性腫瘤,在診斷上有其爭議。

核磁共振:強項在於組織、骨骼或肌肉上,對腫瘤檢查的靈敏度不如電腦斷層,即使患者為求慎重,以電腦斷層加正子攝影即可,大可不必用到核磁共振攝影。

治療3cm以下 開刀最佳

吳茲端說,3公分以下腫瘤以開刀治療最佳,但若腫瘤已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已無法用開刀治療,即使接受含有鉑類藥物的複合式化療,絕大多數病人會在1年內死亡,能夠存活5年以上者少之又少,致死率相當高。

但他仍提醒,若出現持續慢性咳嗽達3周以上、痰中帶有血絲、容易氣喘、胸痛、體重異常減輕,甚至頸部摸到淋巴結硬塊等症狀,一定要盡速就醫,且最好是定期做健康檢查。

【2009/06/28 元氣周報】

=====================================================================

炒菜20年 罹肺腺癌機率高8.5倍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菜炒得越多,就越容易罹患肺癌!國際知名醫學期刊「癌症研究」最新一期報導,與一般女性相較,每天早晚各炒五盤菜、且持續炒了20年的婦女,罹患肺癌的機率高出了6.1 倍,肺腺癌危險性則更高,發生率高出8.5倍。


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張文震表示,該篇研究係由香港大學所發表,對於烹煮習慣差不多的台灣來說,調查結果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該篇研究總共收集了200個女性肺癌病患,研究人員在每個病患住家附近各找了一名身體健康的婦女,作為對照組,希望從各自炒菜習慣及蒸煮頻率中,找出相關性。


研究小組先訂出炒菜單位,每天炒一道菜,如果炒一年,就是一個單位。每天炒10道菜,連續炒10年就是100單位;每天午晚各炒五道菜,連續炒20年就是200個單位。


研究顯示,一般婦女炒菜頻率大都小於50單位,而肺癌病患的平均炒菜盤數,則是顯著偏多。以200單位及50單位兩組相較,前者罹患肺癌的機率高出了6.1倍,肺腺癌發生率則高出8.5倍。


張文震指出,門診中確實經常收治一些五、六十歲、罹患肺癌的老媽媽們,一輩子從沒吸過菸,甚至連二手菸也很少聞到,卻還是得了肺癌,原因可能出在炒菜。


張文震強調,儘管炒菜可能導致肺癌,但民眾關注的重點應該放在整個廚房環境,而不僅僅是炒菜本身。因為致癌物質可能來自烹煮火源、所使用的油、通風狀況以及烹調方式。


今年12月的「刺絡針」整理出各項癌症的致癌原因,其中肺癌就包括了抽菸、炒菜時通風不良、大火炒炸等原因,整天在廚房忙碌的老媽媽們應該提高警覺。


張文震建議,國內衛生主管機關應該積極投入經費、人力,研究油煙導致肺癌的相關研究,因為這關乎眾多媽媽的身體健康,影響層面甚廣,不容忽視。


【2006/12/31 聯合晚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pu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