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是小於10%屬於「續發性」高血壓,只要原來疾病治癒,才有機會不必再服用降血壓藥物。大於90%的高血壓患者屬於「原發性」,必須長期服藥才能將血壓控制在理想範圍。
退休的李先生,喜歡四處品嚐美食,心寬體胖,不知不覺比退休前胖了5公斤,由於近來常感到頭暈、呼吸急促,在子女的勸誡下,他終於到醫院檢查,醫師告知他血壓太高,最好要開始服藥物控制,但他聽朋友說,高血壓藥一吃就停不下來,擔心長期服藥會造成腎臟的負擔。
持續用藥,才能讓藥效穩定
目前降血壓藥物的種類不少,洪崇烈說,最常用的就是「利尿劑」,價格便宜,可以將體內多餘的鈉、水分排出,降血壓的效果不錯,但一般可能造成血鉀降低、尿酸升高等副作用。
其他如「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也會使得血管擴張,讓血流經過時,血管承受的張力變小,血壓下降,然臨床較少直接前線使用。
藥吃多會導致洗腎嗎?
因此,高血壓患者服藥後應養成量血壓的習慣,最好是能早、晚休息狀態各量一次,並且將血壓變化做成記錄,下次回診時提供醫師參考,發現血壓穩定,可跟醫師討論減藥的可能性。但如果老是在家裡量到的血壓較低、在醫院測量的數值較高,除了要考慮「白袍高血壓」(看到醫師緊張而血壓高),也可能是家中使用的電子式血壓計需要校正。
因為高血壓藥物種類多,有些是飯前吃、有些是飯後吃;有的是早上吃、有的是早晚吃,但有些患者為了省麻煩、或是一時忘記,一口氣同一時間吃,反而可能造成低血壓,要特別注意正確服藥。
另外,因為未規則服藥,血壓起起伏伏,有些患者會覺得「沒效」,而換醫生、逛醫院,重複領藥、在家裡堆了一大把藥,不僅對病情沒幫助,也造成藥物與醫療資源的浪費,都是亟欲導正的習慣。
降血壓藥不是萬靈丹
國人對高血壓治療有「矛盾心理」,先是毫無顧忌大吃大喝、抽菸,等到要用藥了,才回過頭急著調整生活習慣,洪崇烈也說,平時就應注意血壓變化,一旦發現自己處於「高血壓前期」,也就是收縮壓超過120~140毫米汞柱,舒張壓超過80~90毫米汞柱,此時還不到用藥標準,可積極改善生活型態。
包括應考慮飲食減少鈉鹽攝取、盡量清淡,避免攝取過多高膽固醇食物,每日鹽分攝取若能降低至6公克以內,則血壓平均可下降2~8毫米汞柱,相當於每日服用1顆長效型抗高血壓藥物的成效。
同時養成運動習慣、肥胖者要減重,並且若服用來路不明的止痛劑、抗發炎藥物應停藥等,都有助於讓血壓下降。但一旦血壓到達用藥標準,就應該找固定的醫師,聽從醫囑規則服藥,並且定期回診,長期追蹤血壓變化。
不過,洪崇烈也提醒,千萬不要以為降血壓藥物就是「萬靈丹」,飲食上肆無忌憚,更要避免熬夜、壓力過大。國健局也呼籲「減重、減鹽、多運動、多量血壓」,是達成血壓控制的重要關鍵。.....常春月刊
根據統計,去年降血壓用藥量居台灣健保用藥之冠。
國人健保用藥前十五名排行
根據寰宇藥品資料管理公司(IMS)最新統計資料,光是排名第一名的降壓藥「脈優」去年業績就逼近三十億、銷售量突破一億五千萬顆。
五大降血壓藥一年銷售額逾六十五億;約莫是健保藥費七%。換句話說,健保費支付一百元的藥費,就有超過七元用來買血壓藥。為什麼台灣人需要吃下這麼多的降血壓藥?
台灣高血壓學會秘書長、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指出,若以國健局的調查,台灣十八歲以上成人,兩成有高血壓,五十歲以上的民眾,幾乎一半血壓高,隨著年齡越高,盛行率越高。
縱使降血壓花了這麼多的健保費,能夠達到血壓良好控制的患者最多不過四成!
醫師感嘆:「有些是民眾不自覺,高血壓不看病;但也有一大部分民眾拿了藥回去,卻不按照醫師囑咐吃。」政府想控制用藥費一定得從民眾生活習慣下手。
王宗道指出,過去有調查顯示,只要體重減少十公斤,就可以減少一種降血壓用藥,飲食鹽分的控制也非常重要。他認為,鹽分標示應該比照英國,依照含鹽量高低、給予不同顏色標籤。
另外,一定得養成每天量血壓的習慣,很多人到醫院比較緊張,量得血壓比家裡量得高,醫師以為血壓降不下來,一直加藥,民眾每天在家裡量血壓有助減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