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個月內,兩次入境桃園國際機場,第一航廈還是很令人沮喪,出飛機後,黯淡的燈 光讓人以為來到第三世界國家,不好使用的手推車也立刻讓旅人懷疑此地的管理品質,否則怎麼會購買這樣的手推車?

但第二航廈卻讓人耳目一新,燈光明亮、管制區內的賣場寬敞整潔、行李提領區的手推車推起來也比較輕盈滑利了,果真經馬總統親自使用過的手推車變得不一樣 了。

桃園國際機場是否已經要開始重整旗鼓大有作為了呢?從燈光到手推車的改善,雖然都只是細節,但往往細節裡出魔鬼或天使,由細看繁,由小看大,才看得出事情 變化的全貌。

譬如說,這一回去上海看世博,發現浦東機場的通關人員似乎換了,一批笑容滿面的人取代了從前一批嚴肅冷臉的人,即使知道這批人是為世博精心挑選的門面,但 還是讓入關的我覺得舒服多了,也自然對上海的印象好了不少。

桃園國際機場辦理入關職員的表情,本來是贏北京首都機場和上海浦東機場,但後兩者這兩年大受奧運及世博的文明催化,如今卻趕上了桃園機場,事情都是不進則 退的,桃園國際機場的通關人員的面善有待加強。

桃園國際機場第一第二航廈的建築設計老式,在先天的硬體格局上自然是輸新穎寬敞的上海浦東機場及北京首都機場,這一點在未來設計第三航廈時一定要留意,不 能再發包出一個硬體不符國際美學的航空站了。

但第二航廈經過最近的拉皮、燈光、賣場動線的調整,卻讓我發現在軟實力上台灣還是贏上海及北京,像賣場空間設計、服務人員素質,都比上海和北京傑出,可見 的中國贏在硬體的規格上容易,但要全面在服務品質上勝出卻很難,這點是台灣的優勢,但優質的台灣人力卻不能老放在粗陋的舞台上演出,也因此,第一航廈一定 要早點全面整修,第二航廈也必須更進一步調整。

桃園國際機場第一第二航廈的先天弱勢是無法改變的,因此不如另闢奇徑,以小而美來對抗大而無當,如何奇如何小而美呢?不如把機場當成一項生活美好產業來 辦,例如除了機場必須的硬體、航管功能與行政工作之外,加強生活的服務,例如在機場的旅客空間中設立台式手足按摩室、台式洗頭髮廊、台灣糕餅博物館、台灣 茶文化空間、台灣美食小吃的圓環以及台灣的好書店、好咖啡店等等。

設立這些設施,應選擇已有成績的店家,不能找非專業的人把機場當新事業實驗空間,因為機場是國家的門面,城市的臉孔,不容胡搞瞎搞。

交通部有意發展第三航廈,立意雖好,但卻是長期的計畫,至少要五至八年才能見一點成效,短期改善桃園機場卻是當務之急,不給人民短期的信心,如何讓人民再 相信政府未來的計畫呢?多從眼前做起吧!第三航廈的理想要先從第一、第二航廈做起才是,人民雪亮的眼睛正等著看行政團隊是否有決心有效率。

【聯合報╱韓良露】(作者為南村落總監、生活美食家)

【2010/06/16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pu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