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特效應」(werther effect) : 自殘的模仿效應......
富士康「十一跳」今天出現,此舉讓富士康深陷「跳樓門」的風口。大陸許多網友在批判之餘,也稱此為「維特效應」,並應結合各界力量關切年輕的民工。
據中國青年報報導,深圳市總工會在調研中未發現富士康有強迫加班、嚴重超時加班等違反勞動法規的行為,但工會也認定,富士康管理機制的 「半軍事化」、管理層級的「壁壘化」和「把人當作機器」的剛性管理手段,「對員工造成的心理壓力乃至傷害是明顯的」,客觀上也是導致員工因個人問題選擇自 殺的一大誘因。
據報導,富士康已正制定一整套長年文化體育活動計劃,豐富員工業餘文化生活,舒緩員工緊張情緒。深圳市政府市衛生部門已經派出一批心理醫 生駐廠,為富士康員工提供心理諮詢服務,並幫助富士康科技集團建立心理諮詢體系。
對富士康接二連三的墜樓事件,被網友稱作「維特效應」。聞名世界文壇的「少年維特之煩惱」一書於1774年發行後,曾有不少歐洲年輕人模仿小說裡的維特舉槍自盡。社會 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維特效應」。
專家說,一些內心痛苦的人看到別人自殺身亡 消息後會模仿他們,特別是對有相似處境的人群影響更大。
網友「網事隨風」認為,富士康墜樓事件的死傷者均為「80後、90後」,他們在富士康可能從事最基礎、薪水最低的工作,雖然他們有社會閱 歷淺、抗壓能力差、心理脆弱等問題,但無人溝通、壓力過大、需要伴侶、對未來恐慌及高強度的工作,也是衝垮他們精神底線的重要因素。
也有網友說,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媒體過度渲染自殺事件,對一些有自殺傾向的人來說是危險的暗示。「過分描述跳樓細節,對特定的人會產生誘 導作用。輿論導向應以公共人性化視角關注那些有此傾向的生者,尋找問題根源,而不是一味放大悲劇的細節效應。」
深圳市社會科學院院長樂正認為,媒體的關注是應該的,全社會都應該來關注這一事件。而在調查結果還沒有出來,掌握的信息並不充分的條件 下,媒體進行過度的關注顯然有失全面。
據一項針對深圳市外來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深圳市寶安區慢性病防治院 的工作人員發現,深圳市外來勞務工以年輕人為主,大多處於心理問題的危險年齡段。據調查,他們的心理需求高達81.5%,但是僅有5%的人真正尋求過心理 幫助。
來源:【中央社】2010-05-25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