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販導演張博鈞(左)自掏腰包兩百萬,完成台灣第一部黃緣螢生活紀錄史。
記者曾懿晴/攝影

菜販張博鈞兩年多來每天半夜一點到三重批發市場批菜賣菜,白天窩在台北縣石門鄉老梅村的梯田,自掏腰包近兩百萬,連老婆也拿出私房錢,「傾家蕩產」完成了有電影質感的螢火蟲生活史紀錄片「戀戀火金姑」。

 

張博鈞高中起和螢火蟲結緣,某回他和同學到淡水看夕陽,被沙灘上螢火蟲發出的微弱光芒深深吸引。這些光芒引領他走進螢火蟲的世界,之後,他四處採集螢火蟲,還到學校、圖書館收集資料、埋頭研究。

張博鈞的父親是賣菜郎,高二時張博鈞以螢火蟲生態研究拿下科學展覽的生物科第三名。他父親每天以十元、廿元賣出一把把青菜,為他買下人生第一個六萬元的攝影機,也為他在生態研究上注入一劑強心針。

高中科展時,張博鈞鼓起勇氣請台大昆蟲系教授楊平世協助,沒想到楊平世不僅出借實驗室、攝影機、顯微照相機等器材,甚至連研究生都「出借」幫張博鈞投入調查。當年的這群研究生,往後也成為螢火蟲研究路途上的夥伴!

張博鈞說,大學讀水產養殖,他卻跑遍北台灣採集記錄螢火蟲生態,因此認識石門鄉老梅村農民黃天機。「那時放眼望去,滿山滿谷都是螢火蟲的點點星光」,張博鈞回憶說,當時在黃天機的田中發現稀有的條背螢幼蟲,「血脈賁張」。

張博鈞退伍後曾在電視台作生態節目攝影,但台灣的生態片受限於拍攝時間長、經費高、回饋少,電視台紛紛收手。三年前林務局啟動自然生態影片記錄補助計畫,吸引張博鈞完成想為老梅村生態發聲的夢想。

多年來追逐螢火蟲的身影,張博鈞發現不少賞螢的私房景點,他說,過去虎山溪、關渡平原、中研院後山、石碇等地,「螢火蟲多到騎機車都可以撞到」。可惜一盞盞路燈隨著道路高高架起,螢火蟲失去過去隱身的黑暗,「看不見彼此在黑暗中的光芒,才是螢火蟲數量銳減主因。」

他自掏腰包近兩百萬終於圓夢,笑稱「得賣整座山的菜才能賺回來」。未來還會繼續賣菜籌錢,呈現更多台灣生態,喚醒民眾對保育的關注。

【2010/07/17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puu 的頭像
    opuu

    粉紅桔梗

    opu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