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時報【白德華/上海專題報導】

「很多人是慕賴聲川、王偉忠的名來的,沒 想到竟讓我爺爺奶奶哭紅了雙眼…。」廿九日深夜十一點多,千餘人劇場散去,帶著長輩觀看「寶島一村」的上海青年小陳這麼說。和小陳同樣激動的小貞,前天剛 看過,她說,「去年看了海角七號,今年再看寶島一村,都很激動,也不知在激動什麼。」

接續深圳、廣州及杭州數場演出,近五十人劇場精英的「表演工作坊」,廿七日在上海人民廣場旁的上海劇院拉開帷幕,相信對觀眾挑剔出了名的上海演出,賴聲川、丁乃竺多少有些忐忑。

然而,從七點十五分起,王偉忠站上舞台,平淡深沈地開始敘述:「那是一九四九年後的台灣眷村…,眷村即將拆卸…卻永遠記得自己的家」。觀眾席上分不清是台灣或上海人,眼淚早已止不住地流下。

舞 台上,老趙一家五口,演繹著典型眷村家庭的悲歡離合;馮翊綱飾演的山東人小朱,和「本省人」萬芳飾演的朱嫂,是典型「蕃薯芋頭」家庭;同性戀老周,一生照 顧投共長官的夫人及子嗣。每齣場景,背後不止是王偉忠小時嘉義眷村縮影,也是所有眷村長大小孩的共同記憶。所有人,因舞台上的笑而笑,因舞台上的悲而悲, 上海當下似凝結在台灣一九四九後建立的眷村生活上。

「沒想到大陸演出這麼受歡迎」,丁乃竺說,當時和大陸討論劇本時,的確出現一些「敏感」 的場景修正,比如升國旗、唱國歌,比如不要說「匪諜」,改說「共諜」。「賴老師、偉忠哥原先是有些堅持,但後來感覺,不影響整齣劇的藝術性,也就不再堅持 了。」這一妥協,讓深圳、廣州、杭州及上海的觀眾沸騰了,不少網民說,「沒想真可在大陸演出,屆時可不能錯過。」

的確,多少眷村子弟如此走 過這段歲月,看著中秋月圓時,父親偷偷躲在庭院垂淚,向北方遙祭父母;多少眷村媽媽,靠著做家庭代工含莘茹苦養大子女;多少眷村子弟看著父母「雞同鴨講」 跟著自己成長,跟爸爸說國語,跟媽媽說台語。六十年後的當下,聽著舞台上熟悉的七○年代西洋老歌,一切都凝結在「寶島一村」的鮮活集體記憶中。

上海一名山東籍台商說,歷史就是這麼可笑。「國共戰爭把百萬中國人趕到台灣,六十年後,台灣人卻在這片土地的舞台上,訴說當年共諜的故事,真不知要人哭,還要人笑。」

這位台商說,估計觀眾席上有一半是台灣人,才可能如此融入動情。對上海人來說,「寶島一村」是讓他們了解一九四九後台灣那代中國人成長的軌跡,更重要的是,讓他們縮短和台灣的距離。

王偉忠再次出場旁白時,已深夜十一點多,劇終時所有人起立致敬,掌聲延續了十分鐘。「你讓我輕輕合掌,喚起舊時光」,上海劇院週末的深夜,這合掌是對顛沛流離的這一代人的致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pu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