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彰化艷陽天,沒有北台灣的東北季風雨,幾位附近社區的婆婆媽媽,在秋陽下的老透天厝針針線線縫傘,這幅畫面是周淑秋花了好幾年光陰,才總算把舊日有「雨傘巢」之稱的彰化老家給活絡起來。
製傘業者周淑秋:「平常是要一戶一戶分發零件,她們縫一縫,我們再去收。」鄰居:「我們都住隔壁而已啦。」周淑秋:「她們都是隔壁鄰居,一起縫比較有伴,所以如果要的話,大家就一起聊天到一個人家縫,如果不想,晚上看電視就在家裡縫,很自由,叫做移動工廠。」
民國60、70年在那個客廳即工廠的年代,男人出外打拚,家裡的女人也沒閒著,她們用手工縫傘貼補家用,拚出彰化這帶的雨傘工業和台灣雨傘王國的美名,只是做傘這門生意,天晴、天雨得靠天吃飯,還得跟著時勢遷移。周淑秋:「因為公司以前是做骨架的嘛,那所有的產業差不多都移走了,你就是留在台灣,你也買不到材料了,所以我們在民國84年,算是最慢移到大陸了。」
不得不離開老家,周淑秋和丈夫林金順只好把雨傘工廠,跟著上下游同業移往大陸,幾年前,人到中年的夫妻倆在生意平穩時,賣了大陸工廠,又回到彰化老家這棟舊宅院,那時是為了雙親身體需要照顧,3個孩子也陸續升學。
但剛回台灣時,製傘業早就外移,產業斷層嚴重,舊日的市場早已不在,夫妻倆要重操舊業也難,就先待在社區當總幹事和文書。
一邊在社區照顧老人、孩子,周淑秋對於「傘」這份舊工作,還是有些舊情難忘。周淑秋:「我跟我先生最剛開始的想法,只是想我們要開著休旅車,然後車上都放著所有風景區、一些商店需要用的傘。」
就從開休旅車,邊玩邊賣傘,重新開始。周淑秋:「跑到第一個客戶的時候是一個飯店,他剛好有需求傘,我們就跟他談的時候,他跟我說,我們公司是一個要新蓋的飯店,有一個訂單,300支的傘想要請你們來做,這樣,所以沒有完成環島賣傘,開休旅車這個夢想,在第一個站就回來做傘了。」
接到訂單的夫妻倆又是喜又是憂,有生意做當然好,但製傘這門功夫,從裁切整塊傘布的「大裁」開始,到用三角木尺「小裁」出傘型。周淑秋:「這個整匹布之後,他們就會開始這樣子,一片一片這樣子把它裁下來。」
接著合片,就是用縫紉車把8片三角形狀的傘布,縫合成一個完整的傘型。周淑秋:「圖案不同,所以都要先選好再車起來,你有看到嗎?這片是3支貓,這片是2支貓,這是不同的。」
有的傘,每片顏色、圖案都不同,車的時候得格外細心,不只怕車錯位置,還得把每片接縫用縫紉車密密實實踩過。周淑秋:「妳如果像在中國大陸做的時候,它為了速度,針腳都縫得很大,所以傘縫就比較大。」
.
- Nov 27 Tue 2012 10:10
周淑秋 - 婆婆媽媽來製傘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