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麵線業者潘建忠:「預備,不要讓他喲,開始,太慢了啦,天黑了,先生,你不要讓太太啦。」
不分大人、小孩,都玩到不亦樂乎的,是很一般的跳繩遊戲,但特別的在於,這不是條「普通」跳繩。潘建忠:「來,二過來,三過來。」
發號施令的潘建忠,是手工福州麵線的第三代,會帶DIY麵線團,是認為藉由設計的遊戲,麵線就能夠自己替自己代言。
潘建忠:「再拿麵條下去跳,再拿麵團下去踢毽子,再自己拉麵線,你就會感受到有Q勁、有彈性、有韌性,什麼東西,我都不用說了,你就會認同手工麵線。」
潘建忠:「從麵團這麼圓,切成這麼粗(比手臂) ,然後搓搓搓到這麼細(比小指) ,這麼細之後盤到棍子上面,然後再拉拉拉 拉到這麼長。」
外觀細如髮絲,但口感卻要做到紮實,難就難在,要讓這宛如矛盾的天平兩端,完美融合。
潘建忠:「比生孩子一樣,12個小時都在陣痛,有時候稍微舒緩、有時候陣痛、有時候稍微舒緩,忙的時候就是在陣痛,稍微舒緩就是在等醒麵。」
像生孩子一樣花時間,是因為父親傳承給潘建忠的是麵線的完整作法,也就是從麵團到最後拉成長8公尺的麵線,每一關都是手工細做,還不能一個步驟做完,就急忙進入下一個中間的醒麵,省不得。
潘建忠:「醒麵有2個方式,醒麵一個就是等時間,另外一個甩它,不只1次、2次,所以都是在做醒麵,包括那個放在醒麵櫥的 ,也是在醒麵。」
過程中,醒麵不下2、30次過頭,或不夠,都會讓成品的口感打折,所以做麵線很磨時間,就算爸爸、媽媽,全家都來做,速度也快不了,這一度成為了致命傷。
那時潘建忠還沒開始做麵線,只記得父親潘順龍想盡辦法,找雜貨店跟大盤商幫忙賣,但再怎麼困難,也沒想過放棄,因為聽到改作機器麵線的同行說,口感確實有差。
潘順龍:「你要是吃到這種(手工),吃機器的話,就會吃不慣,大家要吃(手工),不會要吃機器的。」
做麵線有7大工法,每個步驟就好幾個,光是第一關的揉麵團,就已經讓老師傅吃足苦頭。潘建忠:「基本上,以前的人變形,就是這個步驟變形的手指變形啊。」
回憶14年前剛做的時候,當時作福州麵線的有60幾個,但現在剩不到10個,屈指可數,老師傅退的退,做這個苦,許多年輕人也不想學。
潘建忠:「所以我們一開始就做小眾,小眾是會飄移,但是它目標有漂移的原因是因為要試,因為它目標是要找好的東西,它目標永遠都是好的,可是我在這邊試一試,目標還是朝我們這邊過來,所以我們不怕它們會跑掉。」
除了把爸爸手中的老主顧顧好,加上網路剛興起,所以從做麵線第2年開始,便著手網購,那時宅急便,才剛在台灣出現。
儘管第1年只有2張訂單,但潘建忠深信對的事情,就該堅持下去。潘建忠:「累積實力的方式有2種,一個是時間,一個是金錢,慢慢慢慢,讓人家知道。」
潘建忠:「這是老祖先1千多年前發明,流傳到現在,客人都跟我說,你要繼續做,不然這項技藝就不見了,尤其是我們的前輩,退休的前輩都跟我們說,繼續傳承下去,不然以後吃不到真正的福州麵線。」
沒想到回饋的力量這麼大,認識的、不認識的,透過網路打氣,這才發現,身上扛著一股社會責任,因為當懂手工麵線的人,越來越少,他有責任,把這項技藝,把它的歷史典故,傳承下去,而做麵線還讓他學會謙卑。
潘建忠:「就是麵線準備要拿進來,下了一場雨,整場雨,麵線1萬多元當場不見,當場。」
1千多年前老祖宗,傳下來的麵線,到了現在面臨斷層,無以為繼,只要他還在做,就希望讓更多人發現手作的感動。TVB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