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忠  手工福州麵線

手作感動福州麵線

 

潘建忠  手工福州麵線

手工麵線業者潘建忠:「預備,不要讓他喲,開始,太慢了啦,天黑了,先生,你不要讓太太啦。」

不分大人、小孩,都玩到不亦樂乎的,是很一般的跳繩遊戲,但特別的在於,這不是條「普通」跳繩。潘建忠:「來,二過來,三過來。」

發號施令的潘建忠,是手工福州麵線的第三代,會帶DIY麵線團,是認為藉由設計的遊戲,麵線就能夠自己替自己代言。

潘建忠:「再拿麵條下去跳,再拿麵團下去踢毽子,再自己拉麵線,你就會感受到有Q勁、有彈性、有韌性,什麼東西,我都不用說了,你就會認同手工麵線。」

不打廣告,靠DIY團跟網路曝光,生意已經源源不絕,離過年還有2、3個月,已經拿到大年初二的訂單,但潘建忠說,根本之道,還是要回歸麵線本身,所以只有假日才能帶DIY團,平常日都拿去做麵線,因為做手工福州麵線,是難以想見的「厚工」。

潘建忠:「從麵團這麼圓,切成這麼粗(比手臂) ,然後搓搓搓到這麼細(比小指) ,這麼細之後盤到棍子上面,然後再拉拉拉 拉到這麼長。」

外觀細如髮絲,但口感卻要做到紮實,難就難在,要讓這宛如矛盾的天平兩端,完美融合。

潘建忠:「比生孩子一樣,12個小時都在陣痛,有時候稍微舒緩、有時候陣痛、有時候稍微舒緩,忙的時候就是在陣痛,稍微舒緩就是在等醒麵。」

像生孩子一樣花時間,是因為父親傳承給潘建忠的是麵線的完整作法,也就是從麵團到最後拉成長8公尺的麵線,每一關都是手工細做,還不能一個步驟做完,就急忙進入下一個中間的醒麵,省不得。

潘建忠:「醒麵有2個方式,醒麵一個就是等時間,另外一個甩它,不只1次、2次,所以都是在做醒麵,包括那個放在醒麵櫥的 ,也是在醒麵。」

過程中,醒麵不下2、30次過頭,或不夠,都會讓成品的口感打折,所以做麵線很磨時間,就算爸爸、媽媽,全家都來做,速度也快不了,這一度成為了致命傷。

潘建忠回憶民國70年代,機器麵線崛起,由於機器麵線從麵團到麵線,只要半小時,價格能夠壓低到一半,最慘時家中生意曾經下滑3成。 潘建忠父親潘順龍:「沒辦法像機器這樣,機器一天就做20包,我們才4、5包這樣,一定是它們銷路比較多。」

那時潘建忠還沒開始做麵線,只記得父親潘順龍想盡辦法,找雜貨店跟大盤商幫忙賣,但再怎麼困難,也沒想過放棄,因為聽到改作機器麵線的同行說,口感確實有差。

潘順龍:「你要是吃到這種(手工),吃機器的話,就會吃不慣,大家要吃(手工),不會要吃機器的。」

講得輕描淡寫,相信手作的Q彈口感,會讓客人漸漸回頭,但事實上,「苦撐10年」才盼到生意回流,父親對口感的堅持,做兒子的看在眼裡,也希望能跟父親一樣,作好吃的麵線,但潘順龍卻不贊成。潘順龍:「我沒有,我不贊成他做這個,我知道做這個很辛苦,往往2、3點就起床,要到中午曬。」

潘順龍深知要造就出麵線口感,得不怕苦,還得咬牙堅持,才能在機器麵線低價圍攻中生存下來,他不捨兒子走跟他一樣的路,但逆向思考的潘建忠,看到的是更大契機。潘順龍:「所以我們退而求其次,去找這種產業,沒有人要做了,就算有人要做的話,人家是加減做,但我們是用心來做,是選擇寧為雞首,不為牛後。」

寧為雞首,不為牛後,在人家不想做的夕陽產業中,反而有前景。潘順龍:「那個夕陽,如果是一大堆人佔據那邊,在做那個產業,真的是夕陽產業,它馬上就沉下去,可是那個夕陽,只有你一個人在那邊撐那個夕陽,它是慢慢的,慢到你這一代、下一代、下下一代,它還沒沉下去。」

潘順龍:「這個步驟有揉、壓、擠。」

做麵線有7大工法,每個步驟就好幾個,光是第一關的揉麵團,就已經讓老師傅吃足苦頭。潘建忠:「基本上,以前的人變形,就是這個步驟變形的手指變形啊。」

回憶14年前剛做的時候,當時作福州麵線的有60幾個,但現在剩不到10個,屈指可數,老師傅退的退,做這個苦,許多年輕人也不想學。

乍看只見到盤麵過程中,發自身體內部的韻律感,但除非做的人放慢速度,才能瞧見,原來細緻到連手指都在下工夫,如此口感才能到位。潘建忠:「搓、揉捻、捻上去,捻就是大拇指,大拇指就在捻,然後搓揉就這樣子,賦予它旋轉,當憲兵就知道,第一次站,回去之後絕對是扶牆壁、蹲下去,因為腳都麻了,那這個站久,也是一樣,腳都是麻的。」

潘順龍:「都貼膏藥這樣,會痠啊。」

職業病豈只這樣,接下來的拉麵線,更是體力耗損極致。潘建忠:「精氣神一起出來的時候,力量是最大的,跆拳道你去拍,啊,啊,啊,從頭啊。」記者:「到尾是什麼意思?」潘建忠:「就是他們在出力的,那一個瞬間,順便叫出來,力量是最大的。」

力量要出到最大,所以夾住鐵棍的手指,每一隻都在長期用力下,長滿水泡。潘建忠:「痛那種是尾椎都會覺得很痠,很想蹲下來尿尿的那種痛,你就夾著都會子發抖,深怕下一個力量,沒有夾住的時候,麵線就掉了,做到現在,已經做到不會感覺痛,他還是在痛,可是你已經麻痺了。」

痛,不得不,這是成就口感的附帶品,所以成本勢必壓不下來,看見父親在機器夾殺的風暴中,辛苦護住手工麵線招牌,潘建忠則認為,索性不要跟機器麵線的大眾市場,正面對決,要清楚定位,乾脆另闢蹊徑,鎖定肯花錢的消費者。

潘建忠:「所以我們一開始就做小眾,小眾是會飄移,但是它目標有漂移的原因是因為要試,因為它目標是要找好的東西,它目標永遠都是好的,可是我在這邊試一試,目標還是朝我們這邊過來,所以我們不怕它們會跑掉。」

除了把爸爸手中的老主顧顧好,加上網路剛興起,所以從做麵線第2年開始,便著手網購,那時宅急便,才剛在台灣出現。

潘建忠:「周遭的人都不知道,什麼叫網購,當然不會有人認為讚。」記者:「那時候有人反對嗎?」潘建忠:「反對是不會,人家只會說,你做這個要幹什麼?這個會賺錢嗎?沒有人撐著你,然後你自己走的話,就會走得比較孤獨。」

儘管第1年只有2張訂單,但潘建忠深信對的事情,就該堅持下去。潘建忠:「累積實力的方式有2種,一個是時間,一個是金錢,慢慢慢慢,讓人家知道。」

這一天下午帶的DIY團,是國小的小朋友,潘建忠說,會帶DIY,是發現很多人會拍照上傳到網路,無疑增加更多曝光機會,原本只想抓住更多商機,不過客人的回應,讓他發現,除了賺錢外,做手工麵線,可以獲得這麼多肯定。」

潘建忠:「這是老祖先1千多年前發明,流傳到現在,客人都跟我說,你要繼續做,不然這項技藝就不見了,尤其是我們的前輩,退休的前輩都跟我們說,繼續傳承下去,不然以後吃不到真正的福州麵線。」

沒想到回饋的力量這麼大,認識的、不認識的,透過網路打氣,這才發現,身上扛著一股社會責任,因為當懂手工麵線的人,越來越少,他有責任,把這項技藝,把它的歷史典故,傳承下去,而做麵線還讓他學會謙卑。

潘建忠:「就是麵線準備要拿進來,下了一場雨,整場雨,麵線1萬多元當場不見,當場。」

做麵線就是要「與天爭食」,但6年前那次經驗,讓他發現10幾個小時的苦工,可以在10秒鐘內,化為烏有。潘建忠:「農夫到田裡面會拜土地公,以前不知道為什麼迷信,以為是迷信,可是你做麵線以後就知道說,那個不是迷信,那個是敬天,不要以為自己很厲害,天比你更厲害,祂不讓你吃,你都沒得吃。」

發覺自己沒那麼厲害後,想法開始轉變,逐漸體會到手工麵線產業,光靠一個人撐不起來,所以現在反而希望,有更多人加入。潘建忠:「船大不成海的原因就是說,越多人去做,想出來的東西,做出來的東西,越多樣化 ,你可以讓自己提升,也可以讓別人提升,大家都提升對這個產業都好。」

1千多年前老祖宗,傳下來的麵線,到了現在面臨斷層,無以為繼,只要他還在做,就希望讓更多人發現手作的感動。TVB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pu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